技職教育今後走向的探索與抉擇
日前,有技職教育界的朋友,問了我一些問題,希望我能幫忙想一想,並提出一些建議。
他所提問題的重點是,如何改善技職教育的「學用落差」與「就業接軌」?另外附了一堆小題目。
最近,聯合報民意論壇上一連刊出了三篇文章《9/19政大企管系韓志翔教授的「看德國怎麼做-提升技職教育 從法令、觀念下手」》、《9/20德國林穎楨先生的「技職,想教出怎樣的『人』?」》、《9/21樹德科大副研發長張鐸的「破技職迷思 需企業投入」》,都在談這個問題。顯示了社會各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。
我給了我那位朋友一個令他驚訝的答覆,我說:「我不想幫忙想主意。因為瞎忙,沒用。」。我說:「在我們現有的技職教育制度下,支離破碎的招數,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急救章,花再多的錢也沒用。瞎應付而已。」
我為什麼會這樣說,容我細細道來。 目前,國際上有關技職人才的培育(訓),大體上有兩個主要的模式,即『美國技職教育模式』及『德國學徒制度模式』。
『美國技職教育模式』的主體是「技職學校」,完成九年國教畢業的青少年,升學進入「技職學校」。技職學校為了追求改善「學用落差」與「就業接軌」,紛紛採取了「加強實習」、「建教合作(近來喜稱 產學合作)」、「引進業師」、「強化設備」等等措施。但,學校的機工場,買了許多車床、銑床,有一天當你發現業界已普遍在使用CNC車床、CNC銑床,於是學校又得花錢去買CNC車床、CNC銑床。過一陣子,發現業界在流行使用複合式機台,你又得花錢去買複合式機台。當有一天你發現業者已開始流行用CNC加工中心機,你又得花錢去買CNC加工中心機,但舊的又還沒到報廢年限,怎麼辦?永遠追不上也追不了。 你今天請了東元電機的業師來上課,或洽妥了東元公司產學合作,但學生畢業後,不見得都到東元去工作,而東元也有擇優錄用的權利。因此很多畢業生或許有的到大同、或許有的到三洋,或許有的到士林電機、或許沒找到工作機會。因此還是會有學用落差與就業接軌問題。
美國模式以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制度,先天上,就對「學用落差」、「就業接軌」等問題,沒有免疫力。不管你怎麼鍛鍊身體,練成肌肉男,但一旦遇到傳染病,你還是病倒了,原因是你先天上就缺乏這方面的免疫力。「學用落差」與「就業接軌」等問題,是美國模式以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制度下,無法克服的本性。所以美國在企業管理方面,很重視「企業內訓練」,強調企業必須自行加強「企業內訓練」,來補強學校畢業生與實務工作間的gap。
『德國學徒制度模式』(即 德國Dual System的 教育訓練制度),是一項法定的制度,而不只是一種模式。是一種「畢三項功能於一役 (訓練、教育及就業)」的制度。
(※ 註:德國的Dual System,我不太喜歡目前流行的譯名「雙軌制技職教育」。雙軌,有分道或分流或兩條軌道分頭並進的味道,就像9/22聯合報民意論壇上張光球教授文章的標題「技職可雙軌 教師何不也分流」的說法。且德國的Dual System,也不只是技職教育的一種學制而已。)
依照德國學徒制度,事業單位招收國中畢業生(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青少年),依勞動法規簽訂學徒契約僱用為學徒後,除了依規定在事業單位的工作崗位上接受實務訓練外,並需依規定,定期定時將學徒送到附近的技職學校(Berusschule)去接受教育(相關理論、文化課程等),為期一般為三年,也是十二年國教的後三年)。學徒是事業單位的受雇者,而非學生。是事業單位將其學徒送去學校讀書,而非學校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實習。三年結業,一方面從就讀的技職學校取得高職畢業證書,完成12年國教。一方面經各該管轄之工商總會(或手工藝總會)考試及格取得正式職工資格,已正式員工身分,領取正式員工薪資,繼續在原事業單位工作。(三年學徒期間,依法領取學徒薪資)
所以不要說,德國的企業重視社會責任,重視教育,願意出錢辦技職教育。他們是在實施他們的『學徒制度』。他們是在培訓自己的學徒,發給學徒應得的薪資。
我們在技職教育方面既然採用了『美國技職教育模式』,所以也就不能不連帶承受對「學用落差」與「就業接軌」沒有免疫力的體質。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加強校外實習或產學合作,就能成為德國的所謂雙軌制技職教育模式。以為把羊套上狼皮,就真的能變成為狼。
『美國技職教育模式』及『德國學徒制度模式』是兩個絕然不同的專業人才培育制度。
所以我對我的朋友說,除非我們今天能改走德國模式的學徒制度,否則「學用落差」與「就業接軌」的問題就永遠無法避免。
當初,我們之所以選擇了美國模式,或許是有人嫌德國模式分流過早,不適合青少年的生涯發展。於是國中畢業時不分流,高中階段也不講求分流,高職的數量減少,綜合高中愈來愈多;甚至到了科大,還弄個不分系學士班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,選擇了美國模式就不能不承受他免疫力差的毛病。同樣的,若選擇了德國模式就不能不承受他分流過早的疑慮。
採用了美國模式,恰想要避開他「學用落差及就業接軌」的毛病,是不可能的。 這是一個教育哲學與政策層次的問題,是一個戰略問題。不要企圖以戰術的技巧來克服戰略問題。所以究竟要 魚 或 熊掌?就要教育界及就業界的大大們,選擇了。不要一邊選擇了美國模式,一遍又要求技職學校要克服「學用落差及就業接軌」,又苛責企業界缺乏教育責任與社會責任。一旦採用了『美國技職教育模式』,我們就該另一面加強推動企業界自辦企業內員工訓練,以資補強落差
技職教育今後走向的探索與抉擇
相關文章